記者在一線丨一村一塊兒田 繪就好“豐”景

1月5日,在郾城區孟廟鎮閆陶村,成方連片的“大田”格外顯眼,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。3臺卷盤式噴灌機正在緩慢移動,伴隨著“突突突……”的聲音,水流噴灑而出。
“噴灌機噴頭可左右旋轉180度,噴幅覆蓋50米。相比于大水漫灌,噴灌澆地省時又省力。”閆陶村黨支部書記楊艷峰打開全自動噴灌機觸屏,邊操作邊告訴記者,噴灌機有定時與定速兩種模式,他將機器設置為每小時前進10米,一天可以澆30畝地。

過去,閆陶村田塊兒分散,難以形成規模化、機械化種植。此外,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增加、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多重原因,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。
2022年,閆陶村推進“一村一塊兒田”試點工作,探索“小田變大田”種植模式,成立了郾城區青源種植專業合作社,將錯落分布的“小田”整合成方正平整的“大田”,整合農業扶持資金等,改善提升土地經營所需的水、電、路網等基礎設施,配套烘干設施、糧倉和大型智能農業機械,積極與區農技專家對接,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,實現耕地增加、糧食增產、農民增收、集體經濟增強。

一家一戶“干不了、干不好、干起來不劃算”的事,在郾城區青源種植專業合作社都“不算事兒”。
脫貧戶陳俊喜因患病無法外出打工,以前種地都是望天收。“小田變大田”實施后,他將分散的4畝多地流轉給合作社后,不僅每年可以領到每畝一千元的土地流轉金,還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,一天能掙八十元,不出村也有活干。
“家里8畝多地東一塊兒、西一塊兒,大小不一,農忙時機械下不了田,看得人干著急,收益也不高。”村民周敬斌說,流轉給合作社后,農田種、管、收等環節全程機械化,不僅比自己種收益高,他和家人還可以安心在外經商。
“村里的‘五老’鄉賢、黨小組長、群眾代表全程參與監督,每一塊兒地的丈量登記、租金價格、與村集體收益分紅比例等讓村民都了解得清清楚楚。”在村民馬大佑看來,“小田變大田”過程的公開化更是讓村民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村民在嘗到“小田變大田”的甜頭后,從“要我變”轉為“我要變”。2022年合作社流轉土地800多畝。2024年合作社流轉土地1650畝,占全村2045畝土地的80%。2022年至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為1.68萬元、8萬元、12.3萬元,2025年有望突破20萬元。同時,郾城區農業農村局、孟廟鎮政府將閆陶村“一村一塊兒田”試點工作納入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、綠色高產高效行動、農業社會化服務、秸稈綜合利用、小麥烘干補貼等重點項目同步推進,解決農田基礎設施薄弱、產業發展乏力、現代化農業技術推廣緩慢等問題,不斷促進社會穩定、產業發展、鄉村振興。
如今,走在閆陶村的田野上,放眼望去,田地規整如方,道路筆直成行,水渠縱橫成網,一幅阡陌縱橫、生機勃勃的畫卷徐徐展開。
采訪手記
閆陶村深入學習踐行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濃墨重彩做好公共空間治理“后半篇文章”,抓牢“土地資源”根子、聚焦“富民強村”核心,推行“一村一塊兒田”改革,探索實施“小田變大田”,為農業農村發展打開了新空間。
在閆陶村,集碎為整、成方連片,“小田變大田”;推掉田埂、整合墑溝,耕地變多了;深松深耕、精確栽培、綠色防控,耕防收全程機械化,糧田變良田;土地流轉、規模經營,閑田變忙田。經過一番“乾坤大挪移”,地還是那塊兒地,產出的價值卻已今非昔比。閆陶村立足糧食生產,立足農業現代化,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保障,生產力得到釋放,生產要素得到合理調配,為新時代農業產業發展試出了一條陽光大道,也為其他鄉鎮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藍本。
文/圖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 震
校對 劉亞杰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譚藝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