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非遺系列報道·召陵篇 | 中式古法推拿:疏通經絡 扶傷止痛

“我們一般會通過觀察病人的動作,確定病人身體哪個部位有問題,然后再運用推拿手法,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。”近日,記者在位于漓江路的慈仁堂,見到了中式古法推拿的傳承人楊高見。
中式古法推拿是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、物理療法,是以中醫臟腑理論和經絡學說為指導,綜合運用推、拿、按、捏、揉等方式,對患者頭部、頸部、大小臂、腿部、背部等部位進行治療,為患者疏通經絡、推行氣血、扶傷止痛、祛邪扶正,解決患者經絡不暢、氣血淤積、疼痛難忍、行動不便等問題,達到調理身體的目的。
楊高見二十多歲便開始學習中式古法推拿技術,從事推拿治療已有17年。他以中醫臟腑理論和經絡學說為指導,潛心學習鉆研倪海廈中醫、長安中醫學派之透皮通調療法、墨家氣道開關推拿術、揭氏健胃消食手法等,開創了獨具特色的以內功為支撐的病痛診療調理手法,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效果。
“我推拿的獨特之處在于按摩手法,通過對患者摸骨提筋直接找準病灶,打通痛點。此外,我更注重全面調理,通過按壓穴位、診斷脈象等方法對患者進行系統調理,注重陰陽平衡。”楊高見說,他并不認同“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”的治療辦法,而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治療。
“推拿需要推拿師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判斷。有時候,病人說頸椎后側不舒服,有可能并不是頸椎后側的問題,而是頸椎前側的問題導致了后側的不適。這就叫后病前治。”楊高見說。在慈仁堂,記者看到有幾位患者正在接受推拿治療。“我前一段時間突然感覺左腿疼痛,連路都走不了,經朋友介紹來到慈仁堂。在這里治療了二十多天,已經基本康復,腿不疼了,走路也沒問題。現在主要是進行鞏固治療。”正在接受治療的劉風君告訴記者。
楊高見正在為患者進行推拿治療。
記者在現場看到,楊高見主要針對劉風君的左腿進行治療,從腰部開始,通過點按、揉捏等手法,為劉風君疏通經絡。“劉風君的癥狀很典型。我看了她的情況以后,判斷她是椎管狹窄引起的腿疼,就建議她先到醫院去確診。她去了醫院以后,果然確診了椎管狹窄。于是,我就根據中式古法推拿的技術,對她的左腿進行了治療,效果還是很明顯的。”楊高見說。
現代社會,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,生活壓力普遍加大。久坐不動人群、體力過勞人群、坐姿不端正人群逐漸增多,局部疼痛、經絡不通、亞健康問題大量增加,為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困擾。推拿能夠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,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,有廣泛的社會需求。
被召陵區評為中式古法推拿技術傳承人后,楊高見深感責任重大。對于未來的發展,楊高見也有自己的想法:“我計劃建立傳承基地,為中式古法推拿技術的傳承提供教學設施和實踐場所。”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和有資質條件、熱愛傳統文化、有志于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員進行交流,也希望對有興趣從事推拿行業的人員進行培訓,帶動更多人成為傳統推拿技術的傳承者。
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沛真
校對:王麓棣
統籌:周鶴琦
審讀:譚藝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