澧河水石膏豆腐


豆腐的起源可追溯至漢代,相傳為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偶然發現。他將黃豆磨成漿,加入石膏后凝固成塊,這便是豆腐的雛形。此后,豆腐逐漸流傳開來,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。
因丁灣村三面鄰水,地勢低洼。解放前,常遇水災,莊稼顆粒無收。有俗語:沙河漲,澧河讓,夾河灣里面喝白湯。所以,丁灣村人多以制作澧河水石膏豆腐為生,傳承至今。
丁灣村澧河水石膏豆腐享有盛名,主要得益于澧河之水,此水是天然的軟水,制作出的豆腐由于細膩、易消化且富含優質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,被當地人譽為“植物肉”??。丁灣村澧河水石膏豆腐不僅在當地有名,還遠銷周邊多個城市。2018年被列入漯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丁灣村石膏豆腐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,包括選豆、浸泡、磨漿、熬漿、點漿等多個步驟,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要求和技術性。

丁灣村澧河水石膏豆腐強調慢工出細活,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心操作,注重選料和熬漿的技巧,確保豆腐的外感硬、內質軟、入口柔滑的特點。

豆腐的好壞,首先取決于原料的選擇。丁灣村澧河水石膏豆腐選用本地優質的黃豆,經過精心挑選,去除雜質與壞豆。接著,將黃豆浸泡在澧河水中,待其充分吸水膨脹后,再進行磨漿。
將磨好的豆漿經過二、三次過濾,確保細滑,再經過煮沸,反復揚沫熬制,以去除豆腥味并促進蛋白質凝固,這樣豆腐才能勁道爽口。煮漿時,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,既要避免豆漿溢出,又要確保豆漿充分煮熟。煮好的豆漿稍涼后,便進入點腦階段。點腦是豆腐制作中的關鍵步驟,通常使用石膏作為凝固劑,均勻加入豆漿中,輕輕攪拌,使豆漿逐漸凝固成腦狀。
點腦后的豆漿需靜置一段時間,讓凝固劑充分作用,形成嫩滑的豆腐腦。接著,將豆腐腦舀入鋪有紗布的模具中,輕輕壓實,排出多余的水分,再用重物壓上三、四個小時。隨著水分的逐漸排出,豆腐腦逐漸凝固成塊,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豆腐了。

豆腐因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而深受人們喜愛。它可以搭配各種食材和調料,制作出千變萬化的美味佳肴。無論是簡單的涼拌豆腐、家常的豆腐燉肉,還是精致的豆腐宴,都能讓人回味無窮。
豆腐制作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手工藝之一,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食的追求與熱愛,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。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,讓我們不忘初心,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技藝,讓豆腐的美味與文化得以延續。
來源:源匯區文化館
校對:謝明芮
統籌:周鶴琦
審讀:李玉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