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市以人居環境改善推動鄉村經濟發展

“目前,全市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益達到20萬元以上的村有636個,占比超過50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488元……”3月20日,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一組組數字證明,我市鄉村集體經濟呈現持續壯大的良好態勢。近年來,我市以學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為引領,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,積極創新思路舉措,千方百計盤活鄉村資源,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,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,實現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經濟發展互促共融。
“底子”如何鋪就?我市相關部門科學有序推進“多規合一”規劃編制工作,在全面落實各級財政投入人居環境整治資金的基礎上,市財政設立500萬元專項資金,對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的鄉鎮進行獎補。鼓勵在外成功人士及其他社會力量回鄉創業、認領項目、支持村莊環境建設。截至2024年年底,全市378名鄉賢回報家鄉,認領人居環境整治項目26個,累計捐資3.5億元。
怎樣長效管護?“1”個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組織破解“誰來干、干什么”難題,所有村莊全部成立村級人居環境理事會;“1”個網格長統攬“六長”的責任體系破解“怎么干、誰負責”難題,全市明確各級網格長2512名、“六長”9657人;“門前三包”、評星積分和環境衛生收費“3”項制度破解“政府干、群眾看”難題;用常態化檢查評比、環衛監督員獎懲捆綁、群眾隨手拍舉報獎勵“3”項機制破解“常態化、保長效”難題。
近年來,我市出臺“五星”支部集群建設工作方案,依托南街村紅色教育基地、賈湖遺址博物館等,打造臨潁縣食尚年華鄉村振興示范帶和舞陽縣賈湖文旅示范帶,形成21個精品示范村集群;發揮特色農業資源,打造了5條特色生態旅游線路,串聯57個美麗鄉村,植入農耕體驗、非遺等業態,實現年接待游客32萬人次、綜合收入超5億元,構建“點上出彩、線上成景、面上開花”的鄉村振興新格局。
創新“閑置資源+人居環境整治”模式,將荒宅荒院等閑置資源整治與國土空間規劃深度融合,形成“整治一處、盤活一片”的鏈式效應,全市累計整治“空心院”3865個、坑塘5367個;治理荒溝荒片7730處;完成68萬平方米閑置廠房盤活及122個廢棄校園改造。
探索“政府引導、企業主體、群眾參與”的運營模式,通過村級班子帶動、專業團隊運營、本村能人反哺等方式,推動人居環境改善、促進鄉村經濟發展。圍繞舞陽賈湖文旅文創和臨潁大李康養產業,聘請浙江省鄉村運營團隊介入,幫助制訂規劃,指導整村運營,推動鄉村全面發展。遴選人居環境良好、鄉村資源豐富的村,培育20名懂農村、會經營、善管理的鄉土人才、致富帶頭人作為鄉村職業經理人開展鄉村運營,推動整村發展。2024年開展鄉村運營的20個村中,有1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。大郭鎮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采取“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+勞務報酬發放+就業技能培訓+公益性崗位設置”綜合賑濟模式,發動群眾清理雜草8萬平方米、清淤1.5萬立方米,發放勞務報酬240萬元。
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曉甫
校對 冼 薇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譚藝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