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評 | 雙休是教育本質的理性回歸

■張俊霞
近期,教育部門關于初高中全面實行雙休的制度舉措,在全社會引起熱議,甚至引發一些畢業班學生家長的焦慮與擔憂。這也折射出長期以來形成的“學習時間等于學習效果”的思維定式。然而,當我們深入思考教育本質時,就會發現雙休制度的深遠意義——它并非是對學習的削弱,而是對成長規律的尊重,還是對高質量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。
部分家長對全面雙休的焦慮源于對“時間神話”的盲目崇拜。他們往往認為,只要學生在校時間足夠長,學習效果自然有保障。這種觀念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被不斷強化,逐漸形成了“教室里的時間=有效學習”的思維模式。然而,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,學習效果與有效學習時間相關,但并非單純的時間堆積。當孩子處于疲勞狀態時,注意力、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會下降。雙休制度正是基于這樣的科學認識,通過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來提升學習效率,從而打破“時間越長越好”的理念。
青少年時期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,需要多元的生活體驗和充分的休息調整。不間斷學習不僅容易導致效率遞減,還可能導致創造力枯竭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。大量事實證明,經過充分休息的學生在創造力測試中表現更優,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休息不是學習的對立面,而是高質量學習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雙休制度的實施正是對青少年成長規律的尊重,讓知識得以沉淀,讓思維得以舒展。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:“教育即生長,而生長需要呼吸的空間。”
科學的雙休安排是對教育質量的有效提升。全面實行雙休制度之后,教育工作的重心從單純的知識灌輸轉向素養的培養,需要教師提升教學效能,同時要求學生培養自我管理、自主學習的能力。那么,如何科學安排雙休時間呢?必要的課業復習、身心的充分放松和社會的實踐體驗不可或缺。學校、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,利用周末整理知識體系;鼓勵發展體育、藝術等興趣愛好,促進全面發展;適當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或參與社區服務,開闊視野、學習生活技能等。
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,而非應試機器。讓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雙休,通過更加科學的安排,形成合理休息與高效學習的良性互動,從而培養出更有后勁、更具創造力的新一代,真正落實雙休制度的初衷與目標。
校對 張偉偉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譚藝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