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慶邦:《說文解字》是作家的必讀之書

“漯河是我第一次看火車、坐火車的地方。1966年,還是一名15歲少年的我來到漯河,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車,也是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車到北京去……”3月25日,著名作家劉慶邦受邀在許慎文化園作了題為《文品與人品,作文先做人》的文學講座,他在講座中談到了他與漯河這座城市的緣分,表達了他對字圣許慎的仰慕之情,并以自己的名字舉例,闡述他對《說文解字》以及許慎文化的認知、理解。
劉慶邦說,他一直渴望在漯河這座美麗的城市停一停、住一住。同時,他還有一個由來已久的愿望,就是到許慎文化園拜謁字圣許慎。“許慎是東漢經學家。他編著的《說文解字》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,是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。作為一個寫作者、一個文人,我早就想來拜謁許慎。今年,在春暖花開之即,我終于如愿以償了。”劉慶邦說,來到漯河后,他參觀了許慎文化園,聽講解員詳細介紹許慎的生平和成就,瞻仰了許慎的塑像,并到許慎墓前虔誠拜謁。
“《說文解字》是作家的必讀之書。”劉慶邦對現場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說。
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的序言中寫道:“蓋文字者,經藝之本,王政之始,前人所以垂后,后人所以識古。”在許慎看來,文字是承載經典和知識的根本,前人通過文字把歷史和文化留給后人,后人則可以通過文字了解、學習古人。
“我通過閱讀和學習,了解到自己的名字在《說文解字》里是怎么解釋的。”劉慶邦詳細講解了自己的名字在《說文解字》中的含義。“慶”在《說文解字》中的解釋是“行賀人也。從心從夂。吉禮以鹿皮為贄,故從鹿省”。“慶”是一個會意字,意思是說古人帶著鹿皮作賀禮,真誠地前去祝賀。甲骨文中,“慶”字中間是鹿的形象。送禮要用心,所以“慶”的甲骨文字形中間為“心”。關于名字中的“邦”字,劉慶邦解釋說,《說文解字》說:“邦,國也。”“邦”的甲骨文字形由“田”和“樹苗”組成,象征著樹苗栽在田地里,表示分界。“邦”是一個形聲字,就是國的意思。
“我查遍《說文解字》,偏偏沒有找到‘劉’字。”劉慶邦給讀者和文學愛好者講解了為什么《說文解字》一書中沒有“劉”字。他說,“劉”的繁體字形“劉”為卯、金、刀組成,意思是“殺”。當時是東漢,劉是皇帝的姓氏,而“劉”的詞義是“殺”,是兇義,所以《說文解字》回避了。
“學習《說文解字》能夠讓我們了解漢字的起源、演變,了解每個字為什么這樣寫、這樣讀、這樣用。因此,《說文解字》是作家的必讀之書。我今天來到漯河,實現了拜謁字圣許慎的愿望之后,將繼續深入學習、研究《說文解字》,領悟漢字之美與中華文化的精髓。”劉慶邦說。
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藝君
校對 冼 薇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譚藝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