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:女子盤鼓隊打出八面威風

2月16日,“紅紅火火過大年”漯河市2025年民間藝術展演舉行。參加展演的櫻桃郭村盤鼓隊隊員身著統一服裝,在令旗手指揮下時聚時散,隊形不停變換,動作整齊協調,場面大氣磅礴,充分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勢,讓觀眾為之振奮。最終,她們表演的《櫻桃郭盤鼓》被評為最佳展演作品。
近日,記者到臨潁縣新城街道櫻桃郭村,采訪了這支平均年齡50歲的女子盤鼓隊。2008年,在外從事演藝事業多年的張煥菊回到家鄉,任櫻桃郭村婦聯主席,經常帶領村民開展文藝活動。2009年,櫻桃郭村盤鼓隊成立,隊員全是女性。張煥菊專門從開封請來盤鼓藝人指導隊員排練。櫻桃郭村盤鼓隊隊長潘書霞說,2010年,櫻桃郭村盤鼓隊在大大小小文藝演出活動中嶄露頭角,逐漸打出了名氣。
盤鼓是一種集打擊樂器、舞蹈表演、武術動作等于一體的民間鼓樂舞蹈表演形式。盤鼓重的20多斤、輕的也有15斤,一個7分鐘的節目結束,表演者往往大汗淋漓。
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盤鼓學起來更加不易。“盤鼓表演是個力氣活,不練就真本事,便打不出來氣勢。因為學起來非常累,能堅持下來的人,我都非常敬佩。”負責隊員日常訓練的張煥菊說。
盤鼓的學習分背鼓譜、學鼓法、練動作、走隊形4步。將鼓譜背到滾瓜爛熟是學習盤鼓的第一步。由幾個漢字組成的鼓譜看起來簡單,但背起來并不容易。如何停頓、聲調如何變換、不同的漢字代表著哪些打擊位置,這些都有講究。鼓譜口口相傳,從有經驗的老鼓手那里學習后,自己再背誦。
潘書霞說,學習鼓譜時,她不管干什么活,嘴里總會念叨著,就連晚上做夢都是在背鼓譜,仿佛“著了魔”。
第二步是學鼓法。這一步相對容易,只需要站著不動,根據鼓譜的節奏練習擊鼓即可。
練動作是最難也是最累的一步。盤鼓的動作大多是武術動作,幅度大、力量足。由于盤鼓是用繩子斜跨在身上,做動作時很容易偏移,隊員們練了好長時間才讓鼓身保持穩定。為了練好盤鼓動作,隊員們要蹲馬步。一場訓練下來,很多人累得直不起腰,甚至回家都要人攙扶。令旗手也不輕松,要不斷揮動令旗完成各種動作,時間久了,手掌上全是血泡。
動作練好了,最后便是走隊形。三角隊形、弧形隊形、正圓隊形……一年年過去,櫻桃郭村盤鼓隊在隊形上不斷創新,已經能熟練掌握十幾種隊形。
背鼓譜、學鼓法、練動作、走隊形之后便是提升熟練度的訓練。每晚訓練三四個小時,連續訓練兩個月后,鼓手算是“出師”了。
談及近些年櫻桃郭村盤鼓隊在市、縣大賽屢獲大獎的原因,張煥菊坦言,在于對盤鼓表演的守正與創新。盤鼓隊按“鼓二镲一”的比例組合,分原地演奏與行進演奏兩種表演方式。她在盤鼓表演中加入一些舞蹈動作,使盤鼓表演有了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。
張煥菊說,練習過程中,大家都付出了很多。雖然很累,但每當練好一個節目登臺演出時,隊員們都特別興奮。
隨著年齡增長,一些老隊員不得不退出盤鼓隊。雖然不少年輕人學習盤鼓,但是堅持下來的只有四十多人。
張煥菊說,她們的最大愿望就是盤鼓表演越來越精彩,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學習盤鼓,將其代代傳承下去。因此,她們從孩子抓起,在村里開展“盤鼓小小傳承人”活動,為孩子們購買“迷你版盤鼓”,由隊員教孩子們擊鼓。每逢節假日演出,這幫孩子都會上場。
“看到孩子們開心地在舞臺上表演,有模有樣,我們都發自內心地高興,覺得后繼有人了。孩子們的加入給了我們動力,讓我們在傳承、發揚盤鼓藝術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。”張煥菊說。
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 震
校對 冼 薇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譚藝君